欢迎访问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网站
  网站首页→学习园地
农业部负责人就《全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年)》答记者问
文章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17-04-21

  近日,农业部印发《全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对“十三五”期间全国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目标、主要任务、重点布局、重大工程、保障措施等做出全面部署安排。对此采访了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负责人。

  问:请您介绍一下《规划》的出台背景是什么?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农村改革座谈会上强调“加快农村发展,要紧紧扭住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3大任务,全力推进农村发展,维护农村和谐稳定”。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和2016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对推进农业现代化做出了重大部署,其中对“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提出了明确要求。2015年国办《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93号)从产业融合方式、产业融合主体、利益联机机制、产业融合服务等方面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做出具体部署。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基础在一产,关键在二产,亮点在三产。尤其是农产品加工业,连接工农、沟通城乡,行业覆盖面宽、产业关联度高、带动农民就业增收作用强,是产业融合的必然选择,已经成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建设健康中国保障群众营养健康的重要民生产业。“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决胜阶段,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农产品加工业引领带动作用,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拓展农民增收渠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的重要举措,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四化同步”、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的战略选择。在此背景下,农业部党组做出部署安排,要求将三产融合的理念贯彻到总体规划及各专项规划中,同时部署编制《全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专项规划,以进一步明确思路目标、主要任务、保障措施等,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问:我看到,“十一五”“十二五”农业部都编制了《全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此次编制的《全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年》有什么新特点?

  我总结,特点有三个字,“延、融、新”。“延”,就是《规划》延续了前两个五年规划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整体布局和发展脉络,这既是产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指导工作的需要。“融”,就是《规划》将融合理念贯穿始终,融合环节方面,涉及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及服务;融合主体方面,涉及农民、企业、政府以及新型经营主体;融合业态方面,除传统业态外,涉及新型流通、“互联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融合方式方面,涉及一产连二产带三产,二产前延后伸,三产连通一二产,产业、产村、产城融合等。“新”,就是《规划》适应新常态、遵循新理念、重视新技术,新常态方面,消费结构升级、新型城镇化带来市场变化,要求融合主体必须靠消费、靠市场;新理念方面,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贯彻《规划》始终;新技术方面,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生物技术等技术变革带来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变化,要求融合主体必须适应新技术、应用新模式、发展新业态。

  问:当前,推进全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规划具备什么样的基础条件?

  “十二五”时期,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形势持续向好。农业生产基础坚实,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增”,连续三年超过12000亿斤;农民增收实现“十二连快”,2015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422元;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达到56%和63%。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2015年全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7.8万家,完成主营业务收入近20万亿元,“十二五”年均增长超过10%;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由1.7∶1提高到约2.2∶1,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5%;创新步伐加快,产业加速集聚,辐射带动1亿多农户。新型经营主体蓬勃发展,到2015年底,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超过250万个。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2015年全国有各类涉农电商超过3万家,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1500多亿元,新型流通配送等服务体系日趋完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呈暴发增长态势,2015年全国年接待人数达22亿人次,经营收入达4400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速超过10%;从业人员790万,其中农民从业人员630万,带动550万户农民受益。

  “十三五”时期,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系列“三农”政策为农产品加工业和产业融合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新型城镇化和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为农产品加工业和产业融合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加工产品消费需求快速扩张,农产品消费日益呈现功能化、多样化、便捷化趋势,新型流通配送、食物供给社会化、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服务消费不断扩大,为农产品加工业和产业融合创造了巨大的发展空间;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迅猛,“互联网+”农业服务产业迅速兴起,绿色制造、食品科学、材料科学加速创新应用,为农产品加工业和产业融合注入了不竭的发展动力。

  但也要看到,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还面临着农业产业体系不完善、产业互联互通性差、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滞后、利益联结关系不够紧密、国际竞争不断加剧等诸多挑战。

  总的来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已具有坚实基础,“十三五”要抓住机遇,明确方向,理清思路,落实工作,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上一新台阶。

  问:推进全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什么?

  总的思路是,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基在农业、利在农民、惠在农村”的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就业增收和激活农村发展活力为目标,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支撑,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和保障农民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为核心,以制度、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为动力,强化农产品加工业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推进全产业链和全价值链建设,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推动要素集聚优化,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产业交叉融合互动发展。

  重点把握五项发展原则。一是坚持创新驱动,激发融合活力。把创新作为引领产业融合发展的第一动力,开展制度创新、理论创新、技术创新,着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二是坚持协调发展,优化产业布局。把协调作为产业融合发展的内在要求,推动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加工协调发展,城乡、区域、产业间的协调发展,着力推进产业交叉融合。三是坚持绿色生态,促进持续发展。把绿色作为产业融合发展的基本遵循,大力发展绿色加工、综合利用,坚持生产生活生态并重,着力促进可持续发展。四是坚持开放合作,拓展融合空间。把开放作为产业融合发展的必由之路,着力推动产业“走出去”和国际产能合作。五是坚持利益共享,增进人民福祉。把共享作为产业融合发展的本质要求,大力发展农民共享产业,完善企农利益联结机制,着力促进农民增收。

  问:请您描述一下,“产业融合发展总体水平明显提升”的目标是个什么样子?

  我们在目标定位上,重点把握了两个词,“产业”与“融合”,然后定性定量描绘。产业链条完整、功能多样、业态丰富、利益联结更加稳定的新格局基本形成,农业生产结构更加优化,农产品加工业引领带动作用显著增强,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产业融合机制进一步完善,主要经济指标比较协调、企业效益有所上升、产业逐步迈向中高端水平,带动农业竞争力明显提高,促进农民增收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用持续增强。具体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农产品加工业引领带动作用显著增强。到2020年,力争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6万亿元,年均增长6%左右,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2.4∶1。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8%左右,其中粮食、水果、蔬菜、肉类、水产品分别达到88%、23%、13%、17%、38%。规模以上食用农产品加工企业自建基地拥有率达到50%。二是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更加活跃。到2020年,力争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达到5500亿元,年均增速保持在9.5%左右;企业电商销售普及率达到80%;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8000亿元,年均增速保持在40%左右;休闲农业营业收入达到7000亿元,年均增长10%左右,接待游客突破33亿人次。三是产业融合机制进一步完善。股份合作等利益联结方式更加多元,农业产加销衔接更加紧密,产业融合深度显著提升,城乡之间要素良性互动,产业融合体系更加健全。

  问: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对一产、二产、三产发展分别有什么要求?

  第一,做优农村第一产业,夯实产业融合发展基础。一是发展绿色循环农业。促进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大力发展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二是推进优质农产品生产。开展农产品加工特性研究,筛选推广加工专用品种,鼓励引导企业多种方式带动建设专用原料基地,开展标准化生产。三是优化农业发展设施条件。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农产品仓储物流设施建设,支持农村公共设施和人居环境改善,不断完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引导农村二三产业向县城、重点乡镇及产业园区等集中。

  第二,做强农产品加工业,提升产业融合发展带动能力。一是大力支持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以开展主要及特色农产品的干燥、储藏保鲜等初加工设施建设为重点,扩大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实施区域、品种范围及资金规模。鼓励初加工各设施优化配套、综合利用,实现产加销有效衔接。二是全面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整体水平。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特别是玉米深加工;培育主食加工产业集群,开发多元化、多功能、多特点主食产品;加快新型加工技术和传统食品工业化关键技术升级与集成应用,开展信息化、智能化、成套化、大型化精深加工装备研制。三是努力推动农产品及加工副产物的综合利用。重点开展秸秆、稻壳、果蔬皮渣、畜禽骨血等副产物梯次加工和全值高值利用,建立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体系,研制一批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

  第三,做活农村第三产业,拓宽产业融合发展途径。一是大力发展各类专业流通服务。健全农产品产地营销体系,鼓励各类服务主体向全方位城乡社区服务拓展。培育大型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支持开展托管服务、专项服务、连锁服务、个性化服务等多元服务。二是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等新业态新模式。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向农业生产、经营、加工、流通、服务领域的渗透和应用;开展电子商务试点,鼓励电商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互联互通;完善农村物流、金融、仓储体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逐步创建最快速度、最短距离、最少环节的新型农产品流通方式。三是加快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加快休闲农业经营场所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在不同地区发展农(林、牧、渔)家乐、休闲农庄、休闲农园、休闲农业产业融合聚集村等,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业态,加强行业标准制定宣贯,培育知名品牌。

  问: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关键是要创新融合机制,这方面有什么考虑?

  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培育多元化产业融合主体。引导大中专毕业生、务工经商返乡人员等兴办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发展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流通、销售、休闲旅游经营等。鼓励一批优势企业突出主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流通服务、休闲旅游、电子商务等,带动产业链前延后伸,力争成为产业融合领军企业。二是发展多类型产业融合方式。积极引导一产接二连三、二产前延后伸等多种融合;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和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打造产业融合先导区,加快资产融合、技术融合、利益融合。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推广“互联网+”发展模式,支持借力互联网打造各类商品及服务的网上营销平台。三是建立多形式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农产品产销合作,打造联合品牌,实现利益共享。鼓励发展农民股份合作,探索形成以农民土地经营权入股的利润分配机制。健全风险防范机制,规范工商资本租赁农地行为,建立土地流转、订单农业等风险保障金制度,加强土地流转、订单等合同履约监督。

  问:在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区域布局、产业结构优化上,有什么要求?

  总的要求是,根据各地自然资源和区域布局,因地制宜推进融合发展。依托自然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优质原料基地和加工专用品种生产,积极推动科技研发、电子商务等平台建设,培育优势产业集群。依托重点加工产业,合理布局初加工、精深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以及传统食品加工业,推进冷链物流、智能物流等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新型商业营销模式。依托各地特色农业农村资源和农业文化遗产,发展美丽休闲乡村,培育特色小镇,打造休闲农业品牌体系。依托重点产业和优势产业集群,推动产业融合试点示范,培育一批集专用品种、原料基地、加工转化、现代物流、便捷营销为一体的农产品加工园区和产业融合先导区,不断提升产业融合发展水平。

  具体来讲,就是对粮油生产核心区、经济作物生产优势区、养殖产品优势区、大中城市郊区及都市农业区、贫困地区等融合发展区域进行功能定位;对粮棉油糖加工业、果蔬茶加工业、畜禽加工业、水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融合发展重点产业进行产业内及产业间的布局;对重点产业园区、集聚区进行布局,逐步打造成产业融合先导区。

  问:实现《规划》的目标任务,有哪些务实举措?

  为实现目标任务,《规划》在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提出了4项重大工程。一是专用原料基地建设工程。重点开展专用品种、原料基地、农产品生产标准化等能力建设。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与资源禀赋相匹配,开展农产品加工特性研究,推进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培育推广新品种;鼓励社会资本多种形式建设专用原料基地,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为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产后环节提供有效的优质农产品。二是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工程。重点开展初加工、主食加工、质量品牌提升、技术集成、综合利用能力建设。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进一步扩大补助资金规模和实施区域,在农产品优势产区集中连片建设一批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设施;开展主食加工业能力建设,鼓励发展农产品生产、保鲜及食品加工、直销配送或餐饮服务一体化经营,在农产品产地和大中城市郊区培育主食加工产业集群;实施农产品加工业质量品牌提升行动,大力提升标准化生产、全程化质量控制、技术装备创新和品牌培育创建能力;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技术集成基地,开展共性关键技术工程化研究和核心装备创制,提升农产品加工集成创新与熟化应用的科研能力,解决粮油、果蔬茶、畜产品和水产品等农产品加工产后损失严重、综合利用率低、水耗能耗高、自动化程度低、风味与营养成份损失严重等技术难题;以农产品及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试点县、试点园区、试点企业为重点,引导开展秸秆、粮油薯、果蔬、畜禽、水产品加工副产物的循环利用、全值利用和梯次利用,集成、示范和推广一批综合利用成熟技术设备。三是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升工程。重点开展基础配套服务设施改造、品牌培育、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能力建设。在城市周边、扶贫攻坚地区等扶持建设一批功能完备、特色突出、服务优良的休闲农业聚集村和休闲农业园;着力改善休闲旅游重点村进村道路、宽带、停车场、厕所、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和配套服务设施。打造“3+1+X”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品牌体系,形成一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集聚区、精品景点线路、美丽休闲乡村(镇),着力培育农业文化遗产品牌,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开展农业嘉年华等形式多样的创建推介活动,培育地方品牌;推进农业文化遗产资源普查与评估、动态监测、核心区保护设施建设和基础条件改善,开展传统农业优良技术的挖掘保护、宣传推介、品牌培育和遗产地自我发展能力提升等,构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动态保护与传承机制。四是产业融合试点示范工程。重点开展产业融合试点示范、百县千乡万村试点工程、产业融合先导区、优势及贫困区能力建设。选择适合融合、有基础、有优势、成规模的重点产业和区域进行试点示范,探索推广种养加结合型、农产品加工业引领型、休闲农业带动型、“互联网+”支撑型、产业园区整合型等多种产业融合模式,推动形成一批产业融合新型业态。配合有关部门共同推进实施产业融合百县千乡万村试点工程,建设100个示范县、1000个示范乡、10000个示范村。依托农产品加工业园区、休闲农业园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等平台,示范创建一批产业融合先导区。支持优势特色产区和贫困地区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农民合作社兴办加工流通、加工流通企业与农民股份合作建设标准化原料基地、休闲农业公共设施建设、电子商务企业建设配送体系等。

  问:如何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为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实,《规划》提出了六方面保障措施。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将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产业融合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各级管理部门要统一思想,密切协作配合,调动社会力量,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二是完善产业扶持政策。设立产业融合发展引导专项资金,扩大农村产业融合试点示范资金规模,现有涉农项目要将产业融合发展作为重点内容给予支持;扩大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政策的资金规模,拓展支持内容和范围,加大粮棉油糖等重要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农机购置补贴力度。完善《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农产品初加工范围》;逐步扩大农产品加工企业进项税额核定扣除试点行业范围。初加工用电享受农用电政策,鼓励地方将农产品初加工产品列入绿色通道。加大金融支持融合发展力度。在严格保护耕地的前提下,对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产后流通、加工配套、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设施用地,出台专门政策,解决用地难问题。三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农村承包土地确权颁证,健全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深化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制度改革,加快形成城乡一体的土地市场。健全农业政策性保险,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业、流通服务业支持力度。积极发展行业协会、技术创新或产业联盟,促进产业深度融合。四是强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全国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建设,开展协同攻关。搭建农产品加工对接平台,为加工企业提供技术改造、产品开发、融资贷款等配套服务。搭建农民创业创新平台,为农民创业提供场地、技术支持和学习实践基地。搭建行业运行分析和监测预警平台,加强信息指导和服务。依托各类平台加强人才培养。五是激发农民创业创新活力。加大对农民创业创新扶持力度,实施农民创业创新行动计划、农村青年创业富民行动、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行动计划。积极落实和创新政策,促进“三农”政策向返乡创业创新群体重点倾斜;培育一批创业创新带头人和辅导师,认定一批提供实习实训服务的见习基地,树立一批农民创业创新典型。六是营造产业融合发展良好社会环境。加强分类指导,因地制宜,探索产业融合发展好经验、好典型、好模式。制定分工落实方案,强化责任考核,开展动态监测,加大督促检查,加强绩效评价和监督考核。通过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加强宣传,积极引导社会舆论,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协力支持产业融合发展的良好氛围。

 

 
 
版权所有: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联系电话:0431-87063145
技术支持: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服务中心网络与多媒体信息部
ICP备份编号:吉ICP备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