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网站
  网站首页→学习园地
吴兴宏院长在全院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文章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16-02-29

2016年1月22日

院长、党委书记 吴兴宏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全院2015年及“十二五”工作,提出“十三五”发展思路,部署2016年重点工作。

  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2015年及“十二五”工作

  2015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我院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省经济工作会议、农业农村工作会议及1号文件精神,紧紧围绕全省改革发展大局,针对全省农业发展重大科技需求,按照我院发挥“三个优势”,推进“三个创新”,实现“五个突破”的总体思路,认真落实了从严治党要求,积极推进了科研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强化了人才队伍和条件平台建设,着力拓宽了科技合作领域,有力推进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科技服务,全院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

  全年新立各类科研项目199项;到位科研经费1.07亿元;获得各级科技奖励36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奖励18项;取得鉴定(验收)科研成果104项;审(认)定动植物新品种32个;获得植物新品种保护权27件;授权专利23件,软件著作权4件;发布标准24项;发表论文331篇;出版著作8部。

  一年来,我院主要在以下八个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一是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玉米单倍体育种技术实现规模化应用,在国内率先育成高频诱导系-“吉高诱”系列,诱导率达10%以上,具备了年育成DH系1万份以上的能力,育成的“吉单441”在吉黑蒙三省(区)大面积推广。超级稻育种实现高产优质兼顾,育成的超级稻品种“吉粳511”、“吉粳809”百亩示范方亩产分别达到801公斤、795公斤。“吉粳511”荣获全国优良食味粳稻品评特等奖。杂交豆5号首次进入市场销售,制种产量稳定在每公顷1200公斤,年推广面积已超万亩。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稳步推进,遴选出10个目标性状突出的转基因玉米、大豆和水稻新品系。高粱雄性不育系“吉2055A”获得广泛应用,是迄今为止我国育成杂交种最多、推广面积最大、应用最广的高粱不育系,获2015年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黑土保护与修复研究深入开展,进行了宽窄行种植、合理耕层构建、旱作节水、玉米秸秆还田、水肥一体化等黑土保护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畜牧育种与营养代谢研究取得重大进展,“苏博美利奴羊”填补了国内羊毛细度达17-19微米的精纺用超细毛羊新品种空白,获2015年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自主研制的多室联排自动化“畜禽用呼吸测热系列装置”填补了国内空白,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生物防治取得新进展,“玉米大斑病控制前移技术”列入2015年全省主推技术;首次筛选出防治二代玉米螟和水稻二化螟的优良赤眼蜂蜂种,示范应用面积达50万亩;研制的联合防控玉米螟水悬浮剂和白僵菌桶混剂新配方,适合大型机械施用并明显降低一、二代玉米螟虫量。

  二是人才队伍和学科建设不断增强。人才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聘请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为水稻联合攻关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引进高层次人才2人,博士8人,硕士19人;获各类人才称号45人次,其中1人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入选农业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与延边大学、吉林农业大学、吉林师范大学、长春师范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实行指标单列;承建了2015年全国省级农科院唯一的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学科建设进一步加强,组建了“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升级畜牧分院四个研究所并增设兽医、饲料、生态等学科的方案,已报批。

  三是创新平台建设日益完善。重点实验室功能日趋完备,建成的玉米国家工程实验室等5个创新平台已全面投入使用;启动建设了5个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实验站)和4个省级实验室;申报农业部、省发改委平台建设类项目12项。试验基地设施更加齐全,完善了海南科学实验基地网络、水电管线等配套设施,提升了基地的整体功能;在新疆建成了“吉林省农科院哈巴河试验站”,与吉林油田农业开发公司共建了“现代农牧业综合示范区”,与永吉县吉林省天成生物有机肥有限公司共建了“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循环农业生产示范基地”,为我院成果示范推广搭建了平台;另外,良繁场和洮南站的试验示范功能也得到了很好发挥。

  四是科技合作与交流纵深拓展。对外合作稳步推进,与俄罗斯和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开展合作,开拓了生物防治、农机、功能食品、玉米秸秆微生物快速降解等10多个国际合作新领域;与杜邦先锋已达成品种研发合作意向,合作细节正在磋商;与澳大利亚共建动物分子遗传和营养代谢两个实验室的工作稳步推进;与中粮集团合作已进入战略协议签署阶段;与北京大学遥感所、中国科学院中科遥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开展的“遥感农情云服务”平台建设,已完成原型系统开发。上述合作,引进技术6项,引进资源1165份,启动和联合申报项目28个,共建各类合作基地36个。学术交流日趋活跃,全年接待国外来访团组60人次,派出合作研究、出国培训、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等35人次,举办院级学术报告会63场,邀请国内外专家做学术报告24场。

  五是成果转化与科技服务扎实推进。品种推广突出重点,吉单50、441、27、137、513等玉米品种,推广面积200余万亩;吉粳88、511、809,长白9号等水稻品种,推广面积700余万亩;吉育47、202、303,杂交豆5号等大豆品种,推广面积150余万亩;推广了吉杂系列高粱杂交种、吉花系列花生品种、公矮系列谷子品种、吉绿系列绿豆品种、吉薯1号等马铃薯品种、寒红梨等梨品种,面积超过百万亩;示范推广草原红牛3.3万头、松辽黑猪5000头、吉林芦花鸡5万只。技术推广紧跟需求,重点推广“玉米宽窄行高留茬深松”、“畜禽品种健康养殖”、“玉米机械化减量增效施肥”、“赤眼蜂、白僵菌防治玉米螟”等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四型”技术15项。咨询服务发挥优势,编制吉林省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公主岭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吉林油田华侨农场发展规划等地方和企业发展规划10项。参加省领导召集的关于吉林大米品牌建设、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问题、互联网+种业发展等方面的专题会商研讨10余次。为各级政府和农业行政部门提交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破解秸秆难题、农产品价格等方面的建议和调研报告21份。技术培训贴近生产,组织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方面的专家100余人次,赴省内各地开展各类培训150余次,培训基层农业技术人员、种养大户、农民2万余人次,发放技术资料6万余份;通过农友网、农民服务热线等媒介,为农民解答咨询问题5000余人次。

  六是体制机制改革逐步深化。创新科研体制,按照商业化育种模式要求,打破研究所、专业学科和课题组界限,组建了金字塔型的玉米、水稻两大作物育种联合攻关创新团队,明确了研发团队激励政策;制定了《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科技成果转化资产处置和收益分配管理试行办法》。完善运行机制,调整院内岗位绩效工资发放办法,实现了全员覆盖;制定了《高层次人才和有突出贡献专家奖励试行办法》,正在征求意见;新增加研究员临时岗位20个,完善了岗位补聘办法,实行新的绩效考评体系。优化管理方式,实行院领导联系研究所制度,出台《完善所长负责制的意见》,下放了部分管理权限,理顺了权责关系;成立资产管理处,规范了全院国有资产管理;吉农高新恢复了党委,组建了工会组织,建立了职代会,完善了法人治理结构,生产经营等各项工作稳步向前发展。

  七是党的工作切实加强。强化理论武装,坚持院(所)两级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组织党员干部系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提升了思想政治理论水平;扎实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进行了系统的专题研讨学习,认真地查摆了问题,高质量地召开了院(所)两级专题民主生活会;坚持抓班子、带队伍,对部分所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进行调整充实,强化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提升了干部队伍整体素质;狠抓“两个责任”贯彻落实,组织党员干部学习党章、《准则》和《条例》,逐级签订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深入推进“两户”工作,进行了系统的调研、总结和示范带动,培育了“三热爱”情怀;支持党派和群团组织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意识明显提高,参与院内事务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显著增强。举办了“奋斗梦想之路,绽放青春之花”演讲比赛、职工田径运动会等活动,振奋了精神,凝聚了力量,增强了全院职工投身创新实践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八是科研保障能力全面提升。财务支撑和风险防范能力提升,积极争取资金,全年事业费和专项经费总额达2.07亿元,同时,省财政预算内的事业费自2016年开始每年增加近400万元。加强经费预决算管理,出台了项目预算调整审批管理办法;清回欠款1000多万元,争取回拨上缴财政的科研经费3210万元;完善采购制度,扩大了采购自主权。强化内部审计,全年审计各类项目96项,涉及经费1.42亿元。单位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理清了长春院区职工住宅产权情况,为下一步解决产权问题奠定了基础;协调九台农商行为职工办理了理财产品,在办公区设立了自动提款设备;落实了职工体检、休假和离退休职工各项政策;考勤管理更为人性化,研究所农忙季节实行弹性考勤,二、三级研究员常年实行弹性考勤。工作和生活环境条件改善,实施办公楼、公寓、展馆等维修工程19项;对长春办公区进行了整体规划设计和施工;进行了院区美化绿化。

  2015年全院工作的顺利完成,实现了“十二五”圆满收官。“十二五”期间,我院在党的建设、科技体制改革、科技创新能力、人才队伍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提升了“五个能力”、加强了“三个建设”,强化了“两个保障”,为我省农业农村发展,特别是为农业增效、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是提升了“五个能力”。提升重大项目承担能力,“十二五”以来,我院累计承担国家和省部级各类项目791项,其中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国家级项目242项;省级项目479项;项目合同经费总额5.38亿元,其中国家经费3.79亿元,占70.4%。超过千万元的项目10项,总经费1.46亿元。实施了自主选题稳定支持的创新工程项目。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育成的玉米新品种“吉单631”单产比“先玉335”提高4.3%;超级稻“吉粳511”获全国优良食味粳稻品评特等奖;大豆新品种“吉育202”含油量25.31%,创国内审定大豆品种脂肪含量新纪录;动物转基因克隆技术已经步入国际先进行列,首次成功获得转基因克隆辽宁绒山羊;松辽黑猪、“公农号”苜蓿等系列优异畜禽和牧草新品种,在省内得到广泛推广应用;建立了玉米单倍体、转基因技术等现代育种技术体系;春玉米、水稻持续丰产高效技术在我省不同生态区创造了7项高产纪录,5年累计增加经济效益24亿元。提升成果产出能力,获奖成果148项,其中国家科技奖励5项,省部级科技奖励98项;鉴定(验收)各类成果373项;通过审(认)定动植物新品种158个;获授权专利107项;获植物新品种保护权52件;技术标准83项;发表论文1770余篇。提升成果转化和科技服务能力,全院每年有150余项成果技术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占全省农业生产主推技术的70%,累计新增社会经济效益200亿元以上;主推了农作物新品种37个、畜禽品种4个;重点推广农业技术15项。五年来,向政府部门提交了农业生产建议和调研报告60余份;编制地方和企业发展规划10余项;开展各类培训770余次,培训人员15万余人次,发放培训资料40余万份;提升科技合作与交流能力,与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日本等20多个国家及国际组织,开展全方位、多领域的合作,签署合作协议18项;接待国外来访团组280余人次;派出150余人次出国培训、合作研究、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进一步深化了与国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涉农企业的产学研合作与交流。

  二是加强了“三个建设”。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柔性引进国内外客座研究员5人,其中院士1名;引进博士、硕士、高级专业技术人才137人;获得省级以上人才称号89人次,其中,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2人,国务院特殊津贴4人,吉林省杰出创新创业人才2人;实施导师制,借助博士后工作站、“两户”、“三区人才”等平台,丰富了人才培养方式。加强学科和团队建设,成立了动物生物技术研究所、花生研究所、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组建了玉米、水稻两个联合攻关创新团队,遴选了肉牛科技等20个优秀创新团队,全院整体创新合力不断增强。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投入资金1亿多元,建成省部级实验室25个,新购仪器设备1200余台(套)。建成了国内面积最大、标准最高、功能最全的南繁育种基地。

  三是强化了“两个保障”。强化思想作风保障,逐步探索并打造了符合农业科研单位特点的“两户”工作和“三热爱”教育等党的工作品牌,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持续整治“四风”,全院职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的自觉性、主动性明显增强,工作作风进一步转变。推进依法治院,发挥法律顾问作用,参与重大事项决策咨询服务。强化科研体制机制保障,明确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性质,改革育种科研体制,改进考核和激励机制,建立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等项目监管机制,强化科研条件保障和后勤服务,加强国有资产管理。

  同志们,回顾过去的工作,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由于时间关系,这里就不一一点出了。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院上下集体智慧的结晶,凝聚着广大职工的辛勤汗水,特别是2014年我院又经历了一个大的波折,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更是来之不易。在此,我代表院和院党委,向今天与会的同志,并通过你们,向辛勤工作在各个岗位上的全院职工,特别是奋战在第一线的广大科技人员致以亲切的问候!向给予我院高度重视的省委省政府,始终关心支持我院农业科技事业发展的省直各部门、兄弟院所及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

  “十二五”全院事业之所以能够稳步发展,实现预期目标,是因为我院在工作中做到了“五个坚持”、“五个转变”。一是坚持正确职能定位,转变服务意识。我院能够自觉把事业发展融入全省改革发展大局,紧紧围绕农民认可、政府满意,特别是地方农业发展对科技的重大需求,始终把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的重中之重,放在农业增效、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上,放在省委省政府涉农决策咨询服务上,服务的主动性、创造性不断得到增强。二是坚持正确科研方向,转变科研理念。广大科技人员能够较好地坚持深入农村,深入农业生产一线,了解农业生产实际,把新型农业生产关系吃透,把农业生产对科技的现实需求把准,较好地转变和树立了“农业科研来源于生产,农业科技服务于农业”的科研理念,增强了农业科技服务于农业发展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实效性。三是坚持改革发展,转变科研体制机制。牢牢把握“改革也是生产力”这条主线,适应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和推进我院事业发展需求,启动了联合攻关创新团队建设,建立了院领导联系研究所制度,强化了所长负责制,完善了分类考核评价和成果收益分配机制,奠定了事业发展的良好基础。四是坚持开放办院,转变合作共赢方式。按照国家和省关于农业“走出去、引进来”的战略部署要求,紧紧围绕我院科研成果产业化,特别是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事业发展,快速提升我院综合科研实力的需求,我院已在坚持全方位、多领域的国内外科企合作、产学研合作和院地合作,多措并举、强强联合、互惠共赢等方面,实现了良好的开端。五是坚持强化党的工作,转变工作作风。全面贯彻从严治党要求,认真履行管党治党之职,狠抓“两个责任”的贯彻落实,推动了院(所)两级领导干部,秉承和弘扬我院“求真务实、崇尚简朴、关心职工、严以律己”的好传统、好作风,广大科技人员树立了正确的科研理念、良好的科研道德和严谨的科研作风,为全院事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治生态。这些经验,弥足珍贵,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完善。

  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我院在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农业科技发展新趋势的适应能力、调整能力还不够强,科技创新的新技术、新手段运用的少;高端人才相对匮乏,国外智力资源引进不足,科技合作不够深入。二是对我省现代农业科技的推动作用还不够大,突破性、实用性成果不多,成果转化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不强,科技服务能力需要提升。三是我院内部管理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还不到位,科技人员积极性尚需调动;科技资源共享还不够充分;知识产权管理和开发力度仍需加大。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十三五”期间认真研究,逐步解决。

  二、“十三五”农业发展形势及农业科技新任务

  (一)“十三五”农业及农业科技发展形势。“十三五”是我院发展的关键期,我院必须准确把握全国农业发展新形势,深刻理解全省农业发展新任务,积极适应农业科技改革新趋势,瞄准方向、主动占位,不断提高我院发展的加速度。近期召开的国家和省经济工作会议、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为今后5年我院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指南。我们要以此为指导,科学谋划并落实好“十三五”全院各项工作。

  第一,准确把握“十三五”全国农业发展新形势。当前,我国农业各种新老矛盾相互交织叠加,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尤其是耕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地下水超采、农业面源污染加重、农产品供需结构性失衡,国外农产品进口冲击逐步加大等问题凸显,我国农业在国际竞争中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问题集中爆发,迫切需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十三五”时期,我国农业只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发展思路、技术体系、政策支持、资源配置等方面进行重大调整,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产品结构、产业结构,提高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

  第二,深刻理解“十三五”全省农业发展新任务。作为农业大省和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尽管我省农业现代化呈较快发展势头,但资源禀赋、粮食产能等优势尚未转化为经济优势。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我省争当现代农业建设的排头兵,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省委省政府已做出了全面部署,制定了《吉林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总体规划(2016-2025年)》。“十三五”时期,全省必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充分发挥吉林农业的特色和优势,构建以粮为基,农牧结合,粮牧特加协调发展的新模式,走出一条集约、高效、安全、可持续的规模效益型现代化大农业发展道路。

  第三,积极适应“十三五”农业科技改革新趋势。农业的出路在于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于科技进步。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陆续出台了《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关于优化学术环境的指导意见》等系列文件,省委省政府也制定了相应的落实办法。这些文件对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快创新驱动做出了全面部署,为我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制定和完善成果收益分配办法,释放创新活力,提供了政策依据。同时,国家《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方案》明确指出,到2017年,要将现有的各类科技计划优化整合,科技立项机制将按市场原则在省际间择优分配,这对我院“十三五”科技创新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

  这些情况集中到一点,就是“十三五”期间我国乃至我省已经进入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变的关键时期。尤其是我省肩负的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历史重任,亟需我院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我们必须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成功抓住机遇,积极应对挑战,拿出应对复杂局面的有效举措和实际行动。

  (二)科学谋划我院“十三五”发展思路。“十三五”农业及农业科技发展形势与任务,既为我院未来5年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对我院各项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可以说,“十三五”我院各项工作,起点之高前所未有,挑战之大前所未有,任务之重前所未有。我院必须紧紧围绕省情农情,围绕我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总体部署,围绕2015年院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征集到的意见和建议,调整科研思路和工作方向,做好“加减乘除”,发挥优势、补齐短板。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围绕“一个中心”,突出“一条主线”,实现“一个目标”,重点抓好“八个着力点”。

  “一个中心”,就是为我省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作为省属农业科研单位,我院有责任、有义务在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提供智力支持,不仅要出成果、出技术、出人才,还要出产品、树品牌。要创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拓宽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渠道,充分发挥我院的全省农业科技创新主力军作用,农业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引领作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龙头带动作用,农业现代化建设科技支撑作用,农业农村工作科学决策参谋智囊作用。到2020年,我院科技有效供给率力争达到70%以上。

  “一条主线”,就是加快农业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充分释放科技创新活力。着力构建符合农业科研规律的科研管理、收益分配、学术民主和人才成长环境,进一步优化科研组织形式,完善绩效考核和人才激励机制,完善成果转化和收益分配制度。到2020年,在影响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改革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与全省农业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科研管理、人才培养等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科研资源配置碎片化和孤岛现象基本消失,有利于科研创新、人尽其才、学术繁荣的现代科研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科技人员探索研究的积极性显著提高,创新能力极大提升。

  “一个目标”,就是快速提升我院创新能力,巩固我院全国占位并力争有所突破。“十二五”期间,全国农业科技和兄弟院所的快速发展,在给予我院镜鉴与启迪的同时,也对我院的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可以预期,“十三五”期间,随着农业科研体制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院发展的外部压力将越来越大。全院上下必须正视这一现实,增强紧迫感、危机感和责任感,举全院之力,快速提升我院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步伐。到2020年,确保我院稳固在全国省级农科院第一方阵。

  “八个着力点”:

  一是党的建设取得新成效。党的政治、思想、组织、制度和作风建设进一步夯实,院(所)两级领导班子,特别是研究所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坚强有力,年轻干部迅速成长,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进一步落实,“两户”工作、“三热爱”教育等党的工作与科研业务工作进一步融合,精神文明建设、创新文化建设及党派群团工作全面开展,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监督保证作用得到有效发挥,依法治院进程稳步推进,职工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

  二是体制机制改革取得新突破。科研组织形式更加高效,跨学科、跨团队、跨所际的协同创新机制更加成熟,考核个人与考核团队相结合的分类评价和考核机制更加科学;收益分配和激励机制更加合理,人才成长环境更加优化,财务管理制度更加健全,科企合作和共赢机制更加完善。力争用3-5年时间实现职称评聘结合。

  三是自主创新能力迈上新台阶。推动我院现有优势学科和未来农业发展前沿领域研究实现重大突破,育成高产、优质、抗逆的玉米、水稻、大豆、花生等主要农作物新品种120个以上,选育出生长性能高、肉质优良、抗逆性强的吉林黑猪、肉羊、优质肉牛、吉林地方鸡等系列畜禽新品种;鉴定验收成果300项左右;取得专利、标准150项以上;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励成果100项左右,其中国家级重大奖项3-5项。

  四是产业支撑能力达到新高度。推广主导品种30-40个,主推技术20项以上,力争我院主要农作物品种市场占有率提高20个百分点。依托我院技术成果嫁接产业化龙头企业6-8个,建设完善150个左右技术示范基地,5-8个农业示范园区,重点建好3-5个成果转化中试车间,解决农业科技成果与规模化生产脱节的问题,推动我院出成果、出技术、出人才,更要出产品、树品牌、见效益。合力把吉农高新建设成为品种研发、市场开拓等综合实力,进入全国前十的现代化种业集团,真正扛起振兴吉林民族种业的大旗。

  五是人才队伍和学科建设取得新进展。重点塑造国家级领军人才10-15名,省级领军人才25-30名。形成一支具有150余名博士、300余名硕士,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培优2-3个具有国际影响的优势学科,培强10-15个具有国内优势的重点学科,培育3-5个新兴学科。

  六是条件平台建设满足新要求。利用好现有科技平台,筹建检测服务中心和研究生院,积极争取新建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观测站)、基地(中心)15-20个,建成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科技创新支撑平台。规范平台运行管理,实现平台整合共享和对外公共服务。

  七是对外合作交流呈现新形势。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快速提升我院综合创新能力。巩固、拓展与重点国家、国际组织和跨国企业的合作,加强资源交流,引进重大技术15-20项,推进2-3个国际合作实验室(中心)建设。继续深化与国内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大型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到2020年,对外合作取得显著成效。

  八是决策咨询能力达到新水平。加强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围绕我省农业农村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适时做好全省农情监测、防灾减灾、产量预测、市场分析、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技术咨询与应急服务,为省委省政府提供有效的决策咨询。

  “十三五”期间,我院要力争在动植物种质资源与现代化育种、资源节约型农业、农业生产与食品安全、农业信息化与精准农业等方面凝练一批大项目,培育一批大成果,推动部分研究领域达到全国乃至世界领先水平。在产出一流的成果,培养一流的人才,创造一流的业绩,创办一流的农业科研机构等方面迈出坚实步伐。

  三、2016年重点工作任务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更是有效衔接“十二五”工作,谋取“十三五”更好发展的关键一年。2016年我院的总体思路是:全面适应从严治党和经济发展两个“新常态”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大以来国家和省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系列部署,积极应对全国农业发展新形势,全省农业发展新任务和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新趋势,聚焦我省农业农村发展重大科技需求,为我省农业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和“争当现代农业建设排头兵”,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与服务。在做好常规性工作基础上,突出抓好以下10项具体工作:

  1.继续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加强联合攻关创新团队建设, 进一步完善联合攻关创新团队运行机制,加快推进玉米、水稻两个联合攻关创新团队工作进程,组建畜牧、黑土可持续利用、杂交大豆3个联合攻关创新团队,为黑土资源永续利用,现代畜牧业生产技术体系建立及杂交大豆产业化提供技术支撑。完善激励分配机制,建立健全符合农业科研单位性质和特点、持续调动各类人员积极性的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制度及配套实施细责,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激情。进一步创新成果转化模式,拓宽技术转让与服务渠道,确保科技创新与成果转让收益、技术服务收益良性互动。

  2.积极推进重点领域科技创新。种质资源挖掘与育种技术方面,收集和引进国内外农作物、畜禽、农业微生物等种质资源,开展种质资源重要性状精准鉴定与重要性状基因挖掘;创制目标性状突出的优异新种质、新材料。强化玉米单倍体技术、大豆杂种优势利用技术、动植物转基因技术等研究。农作物新品种选育方面,以国家“镰刀弯”种植结构调整为契机,加强饲用玉米品种选育;针对冷凉地区,加强适合米-豆轮作优良品种和加工专用大豆品种选育;针对西部农牧交错生态恢复区,加强花生、杂粮作物、苜蓿品种选育;开展资源节约型优质水稻品种选育;加大果树、特色蔬菜、马铃薯、甘薯等选育工作研究力度。畜禽育种、健康养殖与产品研发方面,加快畜禽遗传资源国际化交流,加速吉林特色优异畜禽新品种选育;开展畜禽营养代谢调控技术、草场生态恢复技术和畜禽养殖环境控制技术研究,建立健康养殖技术体系。生物防治技术方面,紧紧围绕生态安全、生产过程安全和产品安全,特别是直接食用的蔬菜、水果和稻米,全面开展利用生物制剂防病、利用天敌治虫等高效、经济的生物防治技术攻关及产品研发。加强白僵菌、公主岭霉素、木霉菌等优异菌株筛选与新剂型创制力度,以及赤眼蜂、小卵蜂等天敌利用研究。加大玉米大斑病、水稻稻瘟病、蔬菜水果病虫害等绿色防控技术应用,研究制定相应的生防技术规程,为我省率先实现利用生防技术统防统治病虫害面积突破50%,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秸秆资源化利用技术方面,开展秸秆直接还田、外源添加微生物快腐还田、秸秆饲料化过腹还田、沼气发酵沼渣还田及秸秆燃料化技术等综合利用研究;研发提高生物降解秸秆效果的新菌剂。黑土保育与培肥技术方面,加强长期耕法定位试验,土壤肥力演变监测;开展秸秆还田、深松、少免耕、旱平整地等耕作技术,及米-豆轮作、粮-饲轮作、盐碱化耕地改良等农艺技术研究。节水节肥节药关键技术方面,开展主要粮食作物复合高效、缓释长效和液体化肥料研究,研制专用水溶性肥料新产品;开展水肥药一体化技术研究;开展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大型飞防技术研究。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方面,重点开展玉米精深加工,稻米、大豆、杂粮等粮油作物及其副产物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推进人参、梅花鹿等长白山特色资源深加工研究和产品开发。农畜产品安全评价与检测方面,加强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研究,扩展检测范围,提升检测资质;开展农药、肥料等主要农业投入品安全评价;开展农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农业信息化技术方面,重点做好遥感农情云服务平台原型系统测试、改进和省内试点建设;建设吉农高新种业管理信息化平台,实现种子“生产-加工-存储-运输-销售-播种-收获”全链条的闭环式服务。

  3.加速推动重大科技成果产出。建立重大项目库和重要成果培育库,给予目标引导与政策倾斜,加速成果的培育与产出,重点培育国家级重大成果。全年力争审(认)定动植物新品种25个以上,取得各类科技成果40项以上,获得科技奖励20项以上。“吉”字号品种市场份额提高5个百分点。

  4.快速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以我院自有成果为基础,引进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等国的重大成果、技术及配套生产线,吸引社会资本介入,在净月开发区建立中试车间,加快产业化开发步伐,创建我院名牌产品。完善科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等多种成果转化与技术转让模式。以我院为技术依托单位,与吉林省爱尼牧业有限公司和吉林省怡科农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组建科企合作平台,引进国外畜禽种质资源,加速品种改良和繁育,进行生防产品、功能食品及农业装备产业化开发,搭建我院成果转化平台。

  5.着力优化人才队伍和学科布局。遴选一批学术造诣深、组织能力强、办事公正的学科带头人;优化学术梯队的知识、职称和年龄结构,重视发挥青年人才在科研工作中的生力军作用,培养重点学科领军人才;启动院士后备培养计划;与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每年招生50名左右。集中力量巩固优势学科,培优适应经济社会重大需求、具有较强发展潜力的学科;重点开展农产品加工研究,加强玉米精深加工学科建设;强化稻米、大豆、杂粮等粮油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尤其是针对老年、儿童的功能食品研发。

  6.继续完善条件平台建设与管理。充分发挥玉米、大豆2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的功能和作用;加快推进农业部植物营养区域重点实验室、农业部作物栽培与耕作区域重点实验室等10个省部级条件平台建设;启动“畜产品及饲料品质鉴定实验室”、“畜产品和抗生素替代品车间”建设;做好即将启动的农业部东北地区(吉林)果树观测试验站和农业部东北大豆中晚熟科学观测试验站建设准备工作;积极申报花生分子和栽培生理生态实验室等6个条件平台建设项目;加快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建设步伐。

  7.进一步深化对外合作与交流。认真落实我院与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科学院等科研机构签署的科技合作协议,引进农作物遗传资源、保护地农作物生物防治技术、耐低温菌降解秸秆技术;继续与澳大利亚联合共建动物能量代谢实验室。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中国农大等单位形成稳定持续的合作关系;继续与吉林油田合作,完善现代农牧业综合示范园区建设;与地方政府合作,建设吉林省东部(永吉)、中部(公主岭)、西部(松原)循环农业科技示范区,扩大综合试验示范基地数量和覆盖范围。

  8.合力推进吉农高新现代种业集团建设。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认真履行大股东职能,立足品种研发和市场开发能力建设,推进吉农高新与杜邦先锋、中粮、荷兰尼德拉等国内外大型种业研发机构和种子经营企业的合作,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扩展新品种选育示范基地,利用绿色通道,提高突破性品种审定效率和推广速度,全面提升吉农高新“育繁推”综合实力,尤其是市场竞争力。

  9.扎实开展“为农”服务。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转基因安全检测与风险交流、DUS测试、农业工程咨询等平台以及院办期刊的公共服务能力;拓宽农友网、“12396”等网络平台服务范围。强化科技培训与技术帮扶,积极做好科技示范户、联系户、“三区人才”、“吉青家园”和科技特派员等科技兴农工作。

  10.切实推进精准扶贫和援疆工作。严格按照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六个精准”、“五个一批”要求,立足我院“三个”优势,结合镇赉县建平乡平保村生产实际,扶持组建种养合作社,带动脱贫致富。完善阿勒泰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试验站建设,构建传统、特色农牧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加快我院新品种引育、示范、推广,推进吉农高新与阿勒泰沃丰和开元金丰公司等企业建立技术合作关系,培育阿勒泰地区重点种业龙头企业。

  四、全面加强党的工作,提供坚强保障

  做好2016年工作,完成“十三五”目标任务,必须深刻汲取我院重大案件教训,强化管党治党责任意识,狠抓 “两个责任”、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具体规定的贯彻落实,夯实事业发展保障。必须彻底破除陈旧的思维定势、路径依赖和工作惯性,实现创新理念上的新引领、体制机制上的新突破、作风面貌上的新转变和“为农”服务上的新成效。

  一是强化思想建设,创新发展理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着力健全完善述学、考学、督学及学习交流机制,严格执行院(所)两级理论中心组和党员理论学习日制度,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促进全院党员干部和职工学用结合、知行合一。要绷紧思想政治建设“这根弦”不放松,以院(所)两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为重点,切实加强党性、党风、党纪、党史、国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和带动全院党员、干部, 始终把严守党的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坚定“三个自信”,坚定理想信念。要营造和树立全新的发展理念,全面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用新的理念、新的思维、新的体制机制,引领农业科技创新发展,提升农业科技支撑能力,扎实深入地开展好“三热爱”教育,着力打牢“农业科研来源于生产,农业科技服务于农业”的科研理念;着力构建“面向现代农业,科技资源合理配置,协同作战、联合攻关”的科研组织形式;着力夯实推进我院成果产业化,务实高效“支农、助农、兴农、富农”的服务意识,最大限度地实现农业科技服务的适用性和实效性。

  二是强化夯本固基,全面从严治党。严格按照“从严治党”要求,全面落实管党治党责任。要强化抓党建的主业意识,牢固树立“抓好党建是最大政绩”的理念,真正把主体责任扛在肩上,切实把党组织书记“第一责任人”职责和院(所)两级领导干部“一岗双责”要求,履行好、落实好,以管党治党的实际成效,为事业发展提供根本保障。要把“民主集中制”这个根本工作制度坚持好,严格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五个必须”要求,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落实好“三会一课”、双重组织生活、警示教育等有效制度和做法,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把坚持原则和促进团结统一起来,营造“和谐奋进、务实干事”的发展氛围。抓好班子带好队伍,切实加强院(所)两级领导班子,特别是研究所领导班子建设,重点加强年轻干部培养和使用,打造富于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领导班子集体和干部队伍。要多做夯实基础的工作,积极协调省委有关部门,尽快完成党委换届,及时做好党委职能部门人员调配,机关党组织思想政治工作加强,所长负责制下研究所党组织职能界定等工作,充分发挥全院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要推动党建工作创新,探索树立和营造囊括思想政治工作、党派群团工作、精神文明建设、创新文化建设以及安全生产、美化绿化等工作在内的“大党建”思维和氛围,进一步健全与深化以“议、述、评、考、纠”为主要内容的党建责任体系。立足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整合资源,发挥合力,持续深入地推进“两户”工作向纵深发展。坚持“公转”与“自转”的有机统一,推动党建工作与科研工作紧密融合,打造党建工作品牌,夯实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全面提升全院党建工作水平。

  三是强化制度规范,推进依法治院。全院党员干部和职工必须牢固树立法治理念,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要强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认真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切实坚持好《院党委工作规则》,修订好《院工作规则》,进一步完善决策体制机制,确保全院重大决策公开透明、科学民主。要健全内控制度,对重点领域、重点工作的岗位职责、履行程序进行规范,总结梳理我院教育实践活动以来的制度成果,建立完善“覆盖全面、体系完备、操作性强”的制度体系,强化制度执行力,推动全院职工和广大科技人员依法依规依章办事成为常态。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切实加强职代会建设,完善职代会制度,充分发挥职代会在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等重大事项上的应有作用;切实强化院(所)两级学术委员会职能,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科研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等科研业务工作上的参谋和决策作用;积极支持民主党派和群团组织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其在院内事务上的参政议政作用。逐步探索与完善党务公开和院(所)务公开制度。要推进管理与服务的有机统一,认真贯彻落实好《关于完善所长负责制的意见》要求,推动权力下放,简化财务报账、物资采购审批等办事程序。强化“两深入一坚持”,深入农村,深入农业科研一线,坚持问题导向,切实帮助广大科技人员解决工作中的具体问题,不断增强服务科研、服务专家和服务现代农业的实效性。

  四是强化巩固拓展,转变工作作风。不断巩固和拓展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以更严的标准和更实的作风做好工作。要强化责任担当意识,面对“十三五”的形势与任务,全院党员干部和广大科技人员,必须以大的魄力、大的气力,迎难而上、攻坚克难,敢于负责、乐于负责、善于负责,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工作。要狠抓“两个责任”落实,着力明确和完善“两个责任”主体和内容,重点加强院纪委领导班子和纪检干部队伍建设,推动所(处)级党组织书记兼任纪检委员。认真抓好党章、《准则》和《条例》的学习贯彻,重点组织开展好所(处)级干部培训。切实推进我院《2013-2017年惩防体系建设实施细则》的目标任务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层层落实、落细、落严。要强化监督和督查,坚持关口前移,确保对科研经费使用、物资采购、基建项目招投标等重点工作,实施全程监督。建立完善督查制度,定期、不定期听取或调度各项工作,特别是重点工作任务落实和进展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要持续深化作风建设,“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要持续纠好“四风”,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省委具体规定,要坚持以上率下、传导压力,要在“常、长”二字上下足功夫,真抓真严,引导党员干部争做践行“三严三实”的表率。要关心体贴职工,落实科技人员激励政策,提高职工特别是科技人员待遇,力所能及地为职工做实事、办好事,依法依规落实职工福利,激发创新激情,释放创新活力。

  同志们,今年是我院“十三五”的启动年,更是我院事业发展的关键年。“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任务已经明确,号令已经发出,让我们在院和院党委的带领下,坚定信心,攻坚克难,真抓实干,用我们的青春与热血、智慧与力量,续写吉林省农科院历史新篇章,为我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版权所有: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联系电话:0431-87063145
技术支持: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服务中心网络与多媒体信息部
ICP备份编号:吉ICP备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