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网站
  网站首页→学习园地
习近平: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文章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17-03-17

   对于一个拥有10几亿人口的大国而言,农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价值。当前,农业仍然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业改革的重点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难点也在供给侧。3月8日,习近平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湖南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如何认识和把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呢? 
    一、为何改?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已经下降到9%左右,但它仍然是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产业,当前同样面临着结构性失衡的问题,需要使用改革的方法来解决。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表示:“当前,我国农业经济运行中有总量平衡问题,但结构性问题更为突出,要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力气推进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结构调整。”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问题倒逼的结果。问题与发展相随,也是改革的肇因。近年来,我国粮食连年增产, 供求总量基本平衡,实现了建国以来粮食产量“十二连增”,农民收入“十二连增”,但结构性问题日益凸显。粮食进口规模不断高企,而国内托市收储的粮食库存也将保持高位,呈现出生产量、进口量、库存量“三量齐增”的怪现象。一是有效供给不能适应需求变化,进入新世纪以来这15年,粮食的生产结构上出现明显的变化:大豆的产量不断降低,但需求增长最快的正是供求缺口最大的一个品种;玉米的产量急剧增长,15年来翻了一番。增产的未必是需要的,减产的恰恰是需求必须满足的。二是生产成本过高,农产品价格全面高过国际价格,竞争力低下。国内国际大宗农产品价格差距很大,国内农产品价格不但普遍高于国际市场价格,部分农产品甚至还远高于配额内的进口到岸价格。如此高的粮食生产成本,在国际上完全不具备竞争优势,国内企业也不愿意买国内的农产品。这种情况持续下去,只能是增产越多,亏损越多。三是绝大多数农产品产量过剩,收储政策导致财政负担沉重。针对当前突出问题,着眼于可持续发展,必须以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根本目标,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符合农业发展规律。农业本身具有其特殊性,农业的产业性质和其他的产业有很大的不同。农业受自然的影响,生产方式落后,生产周期比较长,利用国际资源和市场方面敏感。同时,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其他产业的关联度很高,牵一发而动全身。农业发展的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与之相应的内部结构与外部特征,两者互相促进相互影响。但当二者出现不协调甚至矛盾冲突时,农业经济发展将呈现迟滞甚至危机。为此,国家通过重新调配整顿原有的和制定实施新的政策措施,使农业内部结构适应农业发展的新环境新要求,以使农业发挥更大经济社会生态功能。这一过程也是农业自我适应和自我修复过程。因此,农业结构性改革是符合农业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
    二、改什么?
    2015年12月24日至25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从农业供给侧角度出发,为破解我国农业发展中的矛盾与挑战开出了“药方”,会议强调:“要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  
    首先是改思路。解决农业供给侧结构性失衡问

 

 
 
版权所有: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联系电话:0431-87063145
技术支持: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服务中心网络与多媒体信息部
ICP备份编号:吉ICP备 号